6月29日,由江蘇通呂港口發展有限公司投資,中交二航局參與建設的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“2+2”碼頭工程開工。
該工程位于南通港呂四作業區西港池南側,主要建設4個10萬噸級泊位及后方陸域配套工程,泊位長度1368米,其中8號至9號為集裝箱泊位,10號至11號為通用泊位。設計年通過集裝箱能力140萬標箱,散雜貨能力710萬噸,工程總投資46億元。中交二航局施工的A標8號至9號碼頭工程總工期21個月,其中采購和施工工期為18個月。
通州灣新出海口作為服務江蘇“一帶一路”交匯點建設的支點,是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重點工程。2018年11月,李克強總理在南通視察時曾明確要求,“以國際一流水平規劃建設好通州灣港口,把通州灣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點”。作為先行建設區域,呂四起步港區是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的“第一步”,也是關鍵一步。中交二航局項目建設團隊圍繞呂四港“2+2”碼頭,按照2020年6月底開工建設和2021年底開港的要求,有序推進各項工作,助力通州灣完成“一年建設、兩年開港,三年成規模”的目標任務。
“呂四起步港區地處黃海之濱,每年7至9月份為臺風多發期,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冬季寒潮大風頻繁,全年平均可作業時間平均一個月不足20天。加之碼頭打樁施工,位于水位變動區,漲潮時樁頭淹沒在水中,需要趕潮水作業,可作業窗口時間進一步受限,遇到較大的風浪,底模和鋼筋容易被吹散變形,風險較大。”中交二航局呂四起步港區A標項目負責人劉衛表示。
為了解決難題,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根據樁基設計圖紙,加強與設計院交流,結合多年海上沉樁的經驗,實地調研二十余家模板加工廠后,成功研制出了一套綠色環保可重復利用的裝配式模板。“在潮位高時完成模板拼裝工作,等潮水退去,立即安排混凝土澆筑,并提前設計加固措施,將可存在的隱患扼殺在萌芽階段。”劉衛解釋。針對水文環境、氣象條件復雜的情況,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超前謀劃,加強與當地氣象部門、水文監測部門以及海事部門的聯動配合,全方位收集研究數十年間的水文氣象資料,充分利用非臺風、寒潮季節,倒排工期,制定高效施工推進計劃。
“如果把上海比作紐約,那么和上海遠東國際大港相呼應,應在長江北翼建設一個類似美國波斯頓的港口——呂四港。”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對家鄉江蘇的建設滿懷期望。
該項目的建成,將推動呂四港成為以高端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為主的上海北翼臨港產業基地,重要的港口物流中心和汽車及零配件物流基地;將形成以呂四港為起步港區,通州灣為主體港區的格局,建成一座東方的“波士頓港”,促進江蘇沿海開發、江海聯動發展。屆時,通州灣將成為“一帶一路”對外開放新門戶,長江經濟帶江海聯運新樞紐,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樣板,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新支撐,促進江蘇現代物流業、海洋文化旅游業發展,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源動力。